1. 来北京找儿子,凌晨打零工补贴家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一个人养六口人,生活压力很大在北京的这些天,他接到的工作通常是扛沙袋、扛水泥或者是把建筑垃圾搬运到指定垃圾站他在凌晨出发,等做完工,天就亮了本刊记者/赵翔1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现一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后经进一步检查和专家会诊,诊断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1月19日,在北京市召开的第269场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介绍,该名无症状感染者住在朝阳区平房乡石各庄村558号,主要从事装修材料搬运工作。该无症状感染者的活动轨迹显示,从1月1日至1月18日的18天时间里,其工作范围涉及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等多区,辗转了20多个不同的地点打零工,有多日是在凌晨工作。有网友据此称他是“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该无症状感染者岳某,1978年生。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本在山东威海捕鱼船做船员,2020年8月12日,他的大儿子走失,因儿子曾在北京做过帮厨,他就来到北京寻找。在此之前,为了找儿子,他已经去过山东、河南、河北、天津等多地。每到一地,在寻找儿子的同时,他都会打零工维持生活。岳某河南老家的村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岳某家庭条件“比较一般”。在他老家,岳某的父亲瘫痪在床,母亲也在最近摔断了胳膊;他的妻子和小儿子目前都在山东威海,妻子收入微薄,小儿子还在上初中。因此,他的生活压力较大。岳某的妻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丈夫外出找孩子,她就在威海照顾小儿子,她平时主要工作是给人晒海带,一天能赚100元钱。岳某表示,在北京的这些天,他主要是通过一些接零工的微信群联系装修包工老板,接到的工作都是扛沙袋、扛水泥或者是把建筑垃圾搬运到指定垃圾站。由于北京市区白天限制工程车辆通行,他就在凌晨出发,通常做完工天就亮了。为节省开支,他住在石各庄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每月租金700元。岳某的一名河南同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石各庄住了不少他们的同乡,大都从事建筑垃圾搬运工作,“都是凌晨干活,很辛苦很累”。以下是1月19日晚《中国新闻周刊》与岳某的对话。《中国新闻周刊》:你现在在哪里?情况如何?岳某:我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治疗,昨天(1月18日)和今天(1月19日)上午都进行了血检、尿检、核酸,都是阳性,都没变化。前几天我的体温是36.8℃,今天(1月19日)下午是37.8℃到38℃,高烧,头疼难受,晚上吃了点药,现在温度下来了,不这么高了,稍微有点头疼。《中国新闻周刊》:你在北京平时住哪里?岳某:石各庄南门,700块钱租的小房间,10平米左右。农村环境。只要不漏雨,能睡觉就行。《中国新闻周刊》:你平时做什么工作?岳某:我有个招工平台的微信群,里面有很多老板,他们会发需求,比如几百袋沙子、水泥需要扛,我就会问价格,如果合适就去干,他们就会来石各庄接我;或者我把电话号码发到群里边,他们有活会找我。一般一袋水泥或者沙子,不上楼是1块,要是上楼就加钱,比如3楼,一袋就是3块,4楼,一袋4块。一袋沙子60斤,一袋水泥100斤。或者是那种建筑垃圾,我给搬车上,打扫干净,最后送到专收建筑垃圾的垃圾站。有时候,要是干得好的话,我和老板加个微信,以后有活还找我;要不好的话,就是面对面付款,不再联系了。最近我给20多个老板干过活。干这事没准头,有时候下雨不能干,上面来检查也不能干。《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都是在晚上干活?岳某:都是晚上下半夜去干这些零活。因为拉建筑材料、建筑垃圾要用大货车,白天大货车不让进城,如果进城要扣分、罚钱,只能晚上十一点后进城。晚上十一点去,第二天早晨四点半回来,白天要有活也干点。干的都是体力活,一次能赚200元到300元。白天上午睡觉,睡四五个小时,中午再出去找活,这样就能多挣点。一般干完活老板就送我回石各庄,他管早饭,给我10块钱,我能买仨包子和一碗稀饭,中午我就在家下面条吃。《中国新闻周刊》:过去你是做什么工作?岳某:我是河南人,在威海生活十几年了,在船上当船员打鱼,一年能挣5万块钱。我来北京,是找儿子。《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北京?岳某:2021年春天就在北京做零工,干到9月1号威海那边能出海,在威海干了两个月,休渔期休息,11月19日,我就回了北京继续打零工。那次来北京15天后,我妈胳膊摔断了,我爸瘫痪,他们俩没人照顾,我又回了老家,伺候他们半个月,又回北京了。算下来,这次我在北京待了40多天,我跑遍了北京东五环、南五环,赚了一万多块钱。《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干活?岳某:我属马,1978年生。我要养我小儿子,他12岁,上六年级。我媳妇看孩子,给人家晒海带,一年赚1万块钱。我爹瘫了,我妈胳膊摔断了,给她治疗花了1万多,他们生活都不能自理。就只有我一个人可以出来打工。我这家庭,一个月没有一万多块钱根本养不起。我一个人养六口人。每个月要给我爸妈2000块钱左右。我爸76岁,我妈66岁,他们也不是低保户,他们有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吃药都花很多钱。《中国新闻周刊》:看你的流调,1月17日你去邮局邮寄信件,是寄的什么信?岳某:上访信。我家住山东威海荣成市成山镇,我大儿子在距离家50公里的一个食品厂工作。2020年8月12日,他说肚子不舒服,就要回家找他妈,食品厂主任把他送到汽车站,然后他走丢了,就突然不见了,也没上汽车。我本来还在出海打鱼,当月15号,就赶紧回到家找孩子。我在当地派出所报警,想让他们定位我儿子手机、调监控找人,他们说这是成年人,不给定位手机,两三天后,我儿子的手机就没电关机了;至于调监控,他们说只管车,不管人,也不给调。事情过了三个月才立案。后来我到威海市公安局,威海市公安局把这个案子又推回荣成市公安局。我又到山东省公安厅,又到北京。我认为,在我儿子刚走丢的那几天里,要是给定位的话,就找到了。现在没任何希望了。当时,我老婆在派出所门口哭了两天,他们置之不理,所长说话还很难听。《中国新闻周刊》:你都去过哪里找孩子?岳某:天津,河南安阳,河北衡水,山东泰安、威海、济南、乳山,等等,去了十多个城市,没有任何信息。到了地方,我就在银行的ATM机睡,天气热,蚊子又多。没有钱,我就在当地打工,赚够钱了,就去其他城市。各地的救助站我都去过。有个救助站站长看我可怜,给过我一箱方便面和矿泉水。原先我儿子在北京东五环干活,做过帮厨,所以我才来北京。我在北京的饭店、小餐馆到处打听,问有没有这个人在做帮厨,到现在问了几十家了。我怀疑他还没有走远,警察说他没坐火车也没坐汽车,估计还在荣成市。我也去医院停尸房打听过。2021年10月12日,他们看我上访,说有个尸体是我儿子,让我去荣成市第二医院认尸。我看到那个人,脸看不清,很胖,圆脸。我儿子身高1米74,很瘦,长脸。我就觉得不是我儿子。我说要化验尸体的骨头,他们也不愿意。一开始说去威海市公安局做实验,得要几十天,后来又说法医出差了,又过半个月,给我打电话,说你别烦

  2. 国有化会比私有化好吗

    司马懿

    有个常见的说法是:国企比较有社会责任感,可以做很多私企觉得无利可图,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给某些偏远地区供电供水和邮政。本质上,这种依然属于外部性。也就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保证偏远地区的供电供水和邮政是重要的,但是私企自己又不是国家,所以不愿意去做。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和国企不国企并没有必然关系。私企不愿意做是因为亏本,那么出于国家的某些需要(在这里是指的国民待遇的公平)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一样可以让私企来做。区别在于:私企做的时候补贴是显性的,是能看到从财政中拨款来进行补贴的;而国企做这些事情,补贴是隐性的,因为国企的利润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依然相当于国家从财政收入中补贴。但是无论显性或者隐性,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这两者并无区别。假定存在两个区域发达(⁍eD)和不发达(⁍eUD),提供服务的成本统一为 ⁍ec。但是问题在于发达地区人们的支付意愿比较高,能从这项服务里面获得 ⁍eu_d 的效用,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支付意愿比较低,能从这项服务里面获得 ⁍eu_{ud} 的效用(这里如果反过来假设服务成本有区别也是一样的)。假定每个区域都有1个消费者,那么当企业无法区别定价的时候,企业有两个选择,如果只服务发达地区,那么价格可以定为 ⁍eu_d ,而如果两个地区都服务,那么价格就只能定为 ⁍eu_{ud} 。在第一种情况下,企业利润为 ⁍eu_d -c ,在第二种情况下,企业利润为 ⁍e2(u_{ud}-c) 。那么当 ⁍ec>2u_{ud}-u_d 的时候,企业就会只服务发达地区。但是企业没有考虑的是,如果两个地区都服务,可以促进两个地区共同的经济发展,假如这个长期收益为 ⁍eπ_l ,那么显然当 ⁍eπ_l 足够大,大到弥补因为服务欠发达地区而造成的利润损失 ⁍eu_d+c-2u_{ud} 的时候,国家的利益就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了。这个时候如果政府想让私企服务不发达地区,那么就需要提供一个补贴,让私企至少能够赚的和现在一样多。这个补贴就是 ⁍eu_d+c-2u_{ud}。 ,也就是私企因为要服务不发达地区而少赚的钱。而因为国家本身不产生任何的财富,这个补贴必然是从税款里面出。这个时候,私企如果坚持不服务不发达地区,其获得的是: ⁍eu_d -c 。而如果私企服务不发达地区,其收入是 ⁍e2(u_{ud}-c) + u_d+c-2u_{ud}=u_{d}-c 。两边收益相等,私企自然愿意服务不发达地区了。这个时候,国家和企业共同创造的价值是 ⁍e\pi_l + 2(u_{ud}-c) 。欠发达地区获得了服务,发达地区获得了相对较低的价格,消费者还能剩下 ⁍eu_d - u_{ud} 。所以社会总剩余就是 ⁍eud_d+u_{ud}-2c+\pi_l 。那么国企呢?国企直接被命令服务于这两个地区,其总利润是 ⁍e2(u_{ud}-c) ,消费者剩余和上面一样,国家同样实现了长期收益,所以社会总剩余还是 ⁍eu_d+u_{ud}−2c+u_{ud}-2c+\pi_l 。国企虽然不需要补贴,但是收入本来就降低了,依然相当于是隐形的补贴出去了。这两者是完全一样的。因为说到底,消费者在两个模型下得到了同样的服务,企业供应了同样的产出,效率是完全一样的。私企有时候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钱,去做亏本买卖心不甘,但是只要提供足够的补贴,那么照样可以做;而国企承担社会责任,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国家的补贴。资源不是无中生有的,国企亏本做事情,最后买单的依然是政府,而政府本身不产生财富。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在现实中,国企和私企确实存在区别。那么肯定是有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科斯定理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7%A7%91%E6%96%AF%E5%AE%9A%E7%90%86&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的问题:交易成本。在国企-私企上面这个简单的模型里面,里面假定了是没有任何交易成本,并且合同是一定执行的,那么这个时候产权本身就是不重要的。但是现实中显然不能满足这个条件。首先是收税的成本。b假定国企和私企赚的利润都一样。因为政府本身就是国企的事实拥有者,那么可以直接的把国企的利润变成政府的收入。但是私企不一样,私企因为所有者和政府不同,那么就存在少交税的动机。要获得同样的收入,就需要雇佣人手查税。这样就存在了一个因为税务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比如说,在上面的例子里面,政府给私企的补贴,是要靠收税收上来的。那么收税需要人手,需要雇员,还需要查账。如果存在一个 ⁍e\lambda ,国家每收上来1的税,其消耗的资源是 ⁍e(1+\lambda) ,那么这个就是补贴私企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额外损耗。但是强行命令国企去做亏本生意,则相当于补贴原地生效,就不存在上面这个问题。其次是多任务激励。b大的私企的经理人和国企经理人都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这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企业所共有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国企和私企之间还是不一样的。私企的目标相对比较明确,更看重利润,而解决道德风险(经理人偷懒、吃里扒外)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合同设计,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给出高额的激励合同之后,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还是能够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但是国企的经营目标是多元的。有经济上的,有政治上的。有容易量化的,有不容易量化的。那么这个时候国企的经营者就更有动机去根据自己的利益,而非政府的利益来平衡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平常说的「形式主义」,为什么在国企会比较突出一些?因为当努力的程度不可观测的情况下,「形式」恰恰是可以量化的,更容易被观测到的。这只是其一。其二就是国企的升职路径是排他的——私企在市场上竞争,虽然说也是互相争夺市场份额,但是彼此之间有一个正的外部性,那就是大家的努力可以共同把市场做大。但是国企的高管竞争的是行政职位,而行政职位是零和的。这意味着强的激励更容易导致管理人员之间的互相破坏。与此同时,因为多任务并行,对绩效的考核,和真实的效率之间就更容易出现误差。假定有两个努力方向, 一个同时和绩效标准和真实效率有关,一个只和真实效率有关,但是和绩效考核标准关系不大。那么显然管理者就更容易只对着和绩效相关的地方去努力。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正是因为国企需要同时兼顾市场和政令,所以就导致国企无法像私企那样给一个很高的激励体制给自己的经理人——因为这样只有两个可能:要么因为激励太强,导致国企的管理人员「不听话」了,要么因为激励给偏了,从而导致真实的效率还不如低激励的时候。并且国企的经营者还面临着激励一致性不足的问题b。私企无论谁当股东,都希望自己公司的市值越来越高,公司资产越来越多;但是国企经营者的行政领导往往是有任期的,而行政领导的任期和企业的经营周期并不重合。不同的领导,甚至于同一个领导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也并不总是能够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一致。而管理人员对这一点是有预期的。那么在制定长期规划的时候就会尽量的保守,以免领导更换之后,面临巨大的沉没成本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6%B2%89%E6%B2%A1%E6%88%90%E6%9C%AC&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要负责的问题。最后还有一点是和科斯定理有关的,那就是在完成政府目标这方面

  3. 我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是怎样分配的

    有鸡大米

    计划经济没有转移支付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8%BD%AC%E7%A7%BB%E6%94%AF%E4%BB%98&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这一说。那时候全国上下一本账,年初计委召集各方大佬开个闭门会,把中央和地方当年收支算清楚,填好表格,盖章下发,各级政府负责执行就好,钱不够用就往上打报告,中央统一解决。但是这种模式本质是吃大锅饭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90%83%E5%A4%A7%E9%94%85%E9%A5%AD&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地方对于干工作是没什么积极性的,干好了给国家,干不好中央给兜底,那还努力啥?所以1978年改开以后,中央开始放权,让地方自己搞。当时的政策是财政包干制,年初给你定个指标,超额完成部分按比例上交,剩下的,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处置。有了激励,地方的劲头一下就上来了,特别是沿海几个省份,依靠地理优势,加上海外老乡积极回国投资,很快就干的风生水起。内陆省份日子过得也不错,当时的国企和银行都是地方政府的下属机构,银行给国企打钱足够多,企业有了钱就扩大生产,地方GDP也就这么上去了。唯一不爽的是中央政府,蛋糕就那么大,地方拿的多,中央手里就捉襟见肘了。而改开刚开始百废待兴,铁路、公路、车站,水电气这些基础设施排队等上马,还有水利、救灾、国防,哪哪儿都得花钱,中央没钱只能去找地方政府打秋风,人家还躲着不愿意给,老子追着儿子借钱,也算是很魔幻了。所以当时领导人很不爽,经常感慨,手里没把米,小鸡都不来。于是1994年,朱总理主导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看起来是税务改革,实际是中央政府集权的改革,核心就是中央拿税收大头,财权集中管理,把事权下放给地方,说白了就是钱我拿,事你干,详细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当时甩给地方政府的事权主要是公共事务,类似教育、行政、养老保险、桥梁公路、水电气等市政工程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B8%82%E6%94%BF%E5%B7%A5%E7%A8%8B&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这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一样都不能马虎。可是这些东西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吞金兽,留给地方政府那些税收肯定不够,缺的窟窿从哪儿补呢?一种办法是老百姓那儿收,那些年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明了很多税费和摊派,特别是对农村。农村是集体经济,农民不像城镇职工,理论上国家是没有兜底义务的,但是农民的教育、医疗又不能不管,这笔开支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从农民身上收取。那些年各种税费,像三提五统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4%B8%89%E6%8F%90%E4%BA%94%E7%BB%9F&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什么的,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这个明显不是国家的初衷,所以后来中央发文件明令禁止。然后就是土地财政。土地是重要生产要素,而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地方政府有支配权。对于常年缺钱的地方政府来说,这颗摇钱树肯定不能放过。所以土地出让金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9C%9F%E5%9C%B0%E5%87%BA%E8%AE%A9%E9%87%91&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就成了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头。但是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城市可用土地本来就不多,卖一块少一块(理论上土地出让有年限,到期可以回收利用,不过也是几十年后的事了)。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源,只能是打农村土地的主意,大量农村集体土地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9%9B%86%E4%BD%93%E5%9C%9F%E5%9C%B0&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国有化,损害农村利益不说,还侵占了一部分耕地。而且出让土地这事,属于典型的寅吃卯粮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AF%85%E5%90%83%E5%8D%AF%E7%B2%AE&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没有可持续性,就跟中东挖石油,山西挖煤炭一样,总量固定,肉眼就能看到天花板,你挖了子孙们就没得挖。偏偏这地方政府卖地上瘾,土地收入比重一路飙升,到后来土地出让收入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9C%9F%E5%9C%B0%E5%87%BA%E8%AE%A9%E6%94%B6%E5%85%A5&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占GDP的比重常年在5%左右徘徊,要知道,税收占GDP的比重也不过才15%。地方政府如果形成路径依赖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8%B7%AF%E5%BE%84%E4%BE%9D%E8%B5%96&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将来继任者无地可卖,地方经济可要断崖式下跌了。所以土地财政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有个办法就是借债。早先地方政府和银行关系好,贷款就是左手倒右手的事,所以上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从银行借贷搞建设属于常规操作。但是也正因为都在一个锅里吃饭,银行没啥风险意识,有领导条子,顺手就把贷款批了。这就导致政府项目搞砸后,经常会把银行也拖下水,储户取不出去钱就会上街溜达,最后还得中央出面兜底。背了几次锅的中央实在受不了,为了防止地方政府管不住自己的小手,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9%87%9C%E5%BA%95%E6%8A%BD%E8%96%AA&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出台法律禁止地方政府借债,从源头解决问题。但是经济要发展,城市建设不能停,于是城投公司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9F%8E%E6%8A%95%E5%85%AC%E5%8F%B8&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出场了。城投公司理论上是独立法人,实际是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因为有政府背景,可以拿地方公共设施做抵押,所以借款非常容易。这事实际就是地方政府曲线救国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6%9B%B2%E7%BA%BF%E6%95%91%E5%9B%BD&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用城投公司这个马甲变相借债。早先这个操作也没啥问题,城投公司比较规矩,贷款主要是救急。比如咱们常说的土地出让,这事没大家想象那么简单,地方政府收地以后没法直接用,还得拆迁、平整,通水通电,这些都需要启动大笔资金,需要通过城投公司融资后,把生地加工成熟地,具备条件后再卖给开发商,或者开发成旅游景点,后续持续产生收益后再还款,这种贷款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是后来很多城投公司放飞自我,负债经营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8%B4%9F%E5%80%BA%E7%BB%8F%E8%90%A5&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后,把钱投进了一些不挣钱的项目,收益根本覆盖不了成本。沿海城市还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的投入很快就能回本。中西部城市就不行了,项目前期缺乏论证,只知道跟风,很多面子工程根本没法产生收益,投资打了水漂,城投公司的贷款也就成了坏账。比如今年年初,贵州遵义路桥就被曝出有156亿的贷款还不上,大家都吃了一惊。更惊的是,后来发现全国加起来这部分隐形债务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9%9A%90%E5%BD%A2%E5%80%BA%E5%8A%A1&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有60多万亿。财政部坐不住了,表态说城投公司的债中央不会管,谁的孩子谁抱走,国家不会给公司兜底,地方政府要自己擦屁股。中央政府明确表示不负责,以后这城投公司想借钱就难了。但是城市基建缺启动资金也是事实,中央也知道像公路桥梁这些基建工程,前期需要大笔启动资金,而地方政府手里的收入维持当地正常运转都费劲,更没有余粮搞发展了。与其让地方政府弄些皮包公司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7%9A%AE%E5%8C%85%E5%85%AC%E5%8F%B8&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胡搞瞎搞,还不如统一管控起来,所以2014年以后,中央又下文件,把地方政府借贷的口子打开了,不过也不是完全放开,只有基建这种后续能产生收益的项目才能贷款,而且得中央审批。言外之意,借钱搞建设可以,给公务员发工资

  4. 政府总是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

    (一)引言在可以印刷钞票的现代货币体系中,本国发行的货币对央行只是一个低成本的工具,它并不宝贵。央行会对钱的数量与流通进行各种控制,回收货币烧掉也不在意,钱对央行真的就是纸,或者电子数字。还有一些央行,如德国一战后、老蒋败逃前的中央银行、现在的津巴布韦,用疯狂印钱的法子把钱不当回事。央行有两种毁灭社会货币的方法,一种是回收,一种是通胀。把货币从社会上回收,是物理意义上的货币毁灭。通胀,是哲学意义上的毁灭,人手里的钱相当于减少了。人这种动物,想让它干活,就得把它弄得没钱,它要挣钱才肯干活。有钱了,好多活它就不肯干了。很多活都是没钱的人才肯干的。要是能坐着收房租或者炒股挣钱,谁愿意挖煤搬砖搞基建,谁愿意朝九晚五混职场?但对政府与整个社会来说,一些活总得有人去做。所以,政府与央行要想办法让社会上人的钱减少,这是必须的。老百姓没钱了要挣钱,社会又有高速增长的动力了,或者活有人干,能够维持运行了。老板们还是有钱,但想挣更多的钱,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老板总不能自己去干活,说到底还是得把老百姓弄得没钱,让他们跑腿贡献剩余价值。把老板弄得没钱,这没有用,社会资本少了,可能发展动力还弱了。所以,政府总是倾向于和资本家一伙,把老百姓弄得没钱。我这不是搞《资本论》,不是善恶分析,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思考。人们对通胀被抢钱熟一些,想存钱靠利息过活,都知道不靠谱了。但对央行回收货币可能不太留意,实际上这也是经常发生的。大跃进时要干好多项目,货币发得比较多,很多折腾却实际没有造出东西来,政府后来收拾局面,对此觉得不安。陈云想了个办法,弄了些高级糕点,人们高价买去吃,就把不少货币回收回来了。中国政府相对来说,很不喜欢超级通胀的法子,80 年代出过事。超级通胀这种事外国政府经常干,中国政府喜欢回收货币。当然那年代回收货币,不是怕人不肯干活了,但回收货币的招数现在一直在用。如果我们把中国政府与央行看成一家,那么现在火了许多年的房地产,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陈氏“高级糕点”。政府狂上基建项目,还印人民币大搞出口换汇,比大跃进是猛多了,很多钱流到个人口袋里。这些钱说到底都是央行印的,老百姓与内资外资老板们看到钱,才愿意基建也干,出口换汇也干。老板们百姓们有钱了,政府就算是负债了。就弄了些花里胡哨的楼盘,人们高价买去住了,政府伙同地产公司,土地加税费,捞回了很多钱,不少货币回到了政府手中。政府就又组织一些基建民工和背着房贷的 IT 民工,开始了新的项目。老板们有钱了,买完房还是有钱,但想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房子,政府继续与他们合作。从这个思路出发,我来分析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与股市的估值问题。(二)拉谁打谁这个“政府伙同资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没钱”的原理,需要多方解释印证。首先,“钱”就是银行体系中的 M0、M1、M2,现金、活期、定期存款都算,对一般人而言,就是每月的现金收入,每年的奖金。其它东西如股票、房子、汽车,是资产。在银行体系看来,“钱”的所有者变来变去,对应“物”的所有者更换,或者一个“服务”的发生,这就是经济活动。“没钱”,不是说没有资产,而是没有了购买力,手里可能已经有了股票汽车房子,大城市中心区随便一个房产就值上百万。但想要购买生活用品与服务或者还债,就得靠收入补,不工作可能就麻烦了。老百姓,在本文中主要是指中产阶级、普通劳动者。这个群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对生活有一定要求,如想要房子、汽车,女性要求结婚买房,小孩要上好学校,全家身体要健康。形成这种生活观念需要受一定教育,有那种生活环境。窝在乡下的老农,本来就没多少钱,将来也挣不着,也没有太多想法了,不算典型的老百姓。资本家,就是脱离了老百姓那些低级趣味的人,盘算的不是这些事。资本家就是对挣钱有特别的兴趣。当然老百姓也对挣钱有兴趣,但可以说是因为要挣钱过日子,攒钱防事,发大财只是幻想一下,就买个彩票,或者炒房炒股。资本家就更有雄心壮志,挣钱就是目的,挣来钱主要不是花了,扩大再生产,钱越挣越多。资本家个人奢侈消费花的钱,看上去比老百姓多得多,但从消费占收入与资产的比例来说,反而要少得多。资本家净资产 10 亿,每年挣 1 亿花掉 2 千万,老百姓净资产 50 万,每年挣 10 万花 8 万。资本家有时还挺累的,比老百姓忙多了,但这是资本家的兴趣所在,不象老百姓不太愿意上班。这里说的政府,是指有正常资本主义逻辑的政府。它想做成很多事,搞起基础设施,社会上要开办很多公司,公司把老百姓招去干活,政府自己也要养一堆人,政府企业与事业单位都有,没能力的弱势群体也应该过得好点。也有些国家的政府不是这种逻辑的,就比较另类,中国老百姓虽然骂政府挺厉害,但那种就更瞧不上了。咱凭良心说,中国政府算是有正常逻辑的,这些都是正当目标。所谓的“不折腾”,我看也可以说是要按正常逻辑做事,不去追求扭曲的逻辑,比如“民主自由”、“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备战为核心”、“先军、主体”。问题是,政府想要实现这些正当的要求,它怎么操作,打谁拉谁?依靠低级趣味的老百姓,还是有着雄心壮志与现实能力的资本家?按照老百姓的要求,政府当然应该是向着咱们老百姓的。贫富差距这么大,最好收重重的税,把资本家巧取豪夺剥削来的钱收走,再分给作为弱势群体的老百姓,均贫富实现社会和谐。都看出来了,政府没有这样做,富人反而越来越富,咱们穷人压力越来越大。原因也很好解释,富人就是政府高官的亲朋,当官的自然向着他们。有些人知识多些,就继续推出,这是体制的问题,政府不是老百姓的,要民主自由,要陈胜吴广,要呼唤毛主席。但这是搞经济,不是搞革命。谁是依靠力量,谁是应该团结的势力,谁是斗争对象?对政治团体来说,搞革命自然依靠群众,打倒当权的。在台上的政治团体要搞经济,现实选择就是依靠资本家,团结“弱势群体”,斗争作为“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老百姓。弱势群体没啥能力,也榨不出油水,欺负他们实在是说不过去。而且弱势群体要求低,自己没能力也没啥大指望了,安抚容易,如果不干活少干活还能从政府拿钱,易生感激之情,所以要团结他们,社会就能稳定了。资本家好啊,替政府分忧解难,自己挣的钱拿出来创业组织社会生产,招人干活帮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再苦再累也充满干劲,交上大把税收。甚至还有很多“资本家”因为折腾这些事赔钱了,成功一个得倒下九个,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雷锋啊。资本家里聪明人多啊,都是人精才能成功,综合素质强,好多政府解决不了的事,资本家能想出办法。要是没有资本家,市场经济可就真完蛋了,政府亲自去干经济,哪有那个劲,最多就是弄些大企业,9 成的企业还得靠资本家来运营。最烦人的就是那些所谓的“社会中坚”中产阶级老百姓,也就有点工作能力,没啥大本事,羡慕资本家,自己又不敢去做。整天骂政府

  5. 生活的均值回归

    skiptomylou

    如果在截止目前的人生里,有什么事情是我认为我领悟到的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成长经历,如果刨去在学校里因为纪律不好、早恋、翘课、打架、打球摔断腿这些十年以后都没所谓的事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中国学生成长经历。进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中考区排名前10,高考分数也足以排入第一梯队。之后我从复旦辍学出国,去的也都是北美最好的大学。走在这条路上的我,直到大学的时候,都一直认为社会的金字塔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筛选形成的。的确,至少从一个校园里的学生的角度来看,中考的失败者们,高考的失败者们,出国留学去了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大学的留学生们,相比于人大附、清华、哈佛的同龄人,他们被排除在了某一种可能性之外。这种残酷的独木桥就是多少年来鞭策我们每一个人时刻不敢松懈的原因。毕业以后,起初,父母是达官显贵的去接手家族生意,哈佛毕业的去Top tier投行,清华北大毕业的去知名券商,三本毕业的小学同学去某个不知名的公司领一个月三五千的薪水,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符合设定的。紧接着过几年,事情慢慢就有点奇怪了。一些在校时候成绩非常优秀的、毕业以后也顺应着期望去投行拼死拼活的,慢慢的受不了了,离开这个行业,去做其他压力小一些的行业,在美国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是上学的时候就特别“折腾”的同学,回国创业,现在已经小有所成;一些接收父母生意的,干不下去,最后公司卖掉的也有,倒闭的也有;也有一些毫无背景的,工作之余勤勤恳恳的爱好着自己的写作,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作者。在一个经济自由度越来越高,具象的门槛对一个人的发展束缚越来越小的社会,到底什么事情决定了你要走的路呢?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一些学生时代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人,后来成了特别平凡的人,而又让那时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些人,后来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我想这样东西在今天和在两千年前是没有区别的。那就是你的渴望。我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在这里不是要judge任何人的生活选择。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终你获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但是我最终明白的是,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别被这些一时的标准迷惑。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因为即使你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获得了一份高薪高压的工作,如果你是个不那么野心勃勃的人,那么你早晚会被压力逼迫离开这份工作;即使你学的是理工干的是码农,如果你最热爱的是写作,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用你的闲暇时间因为热爱而驱动自己创作。也许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写作里。大多数人应该都会相信,李白如果做了官,他还是会有一天脱靴骂高力士,他还是会有一天浪荡江湖。为什么?因为他那么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是不可能因为一纸封诰就杀死自己心里澎湃的诗情画意的。所以,再后来,当我每年遇到那些想从事这个行业的应届生的时候,我总是像无数前辈们一样,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喜欢做金融?你喜欢金融的哪个细分?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细分?这个行业你认为会带给你什么?我也一次又一次的听到下面的这些答案:“金融很刺激,能够改变世界”、“金融需要数学头脑,我数学学得很好”、“金融挣钱多,是很体面的工作”、“我喜欢M&A,一种直觉”等等。当然也会偶尔有那么一两个人,娓娓道来,告诉我他们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告诉我什么事情表明了他们基因中的东西适合这个行业。第一种人让我哭笑不得,而第二种人,哪怕他们的答案不那么全面和正确,哪怕他们的答案里有一些矫揉造作,我依然认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渴望要远比第一类人强得多,他们可能会在这个行业里生存的更好。因为当你发现这个行业的本质和电影里决定世界的刺激感与高大上毫无关系的时候,还要有一种别的东西让你愿意去从事这份工作。因为不管金融行业可以给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我相信早晚都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钱的Marginal Utility不如每天下班陪你老婆吃一顿幸福的晚餐、不如一年可以有五个月去周游世界、不如去写一个程序、不如写一篇小说。把一件事做到8分好也许是因为钱,但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一定和钱没关系。另一件想起的事情,是在北美的那些年里,有几年夏天住在温哥华。有一个夏日的晚上,我坐在自家院子门口,看着才六七岁的外甥和外甥女儿在门口的车道上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追跑打闹。夕阳落下来,整个天边都是红色的,夏天的温哥华一点都不热,落日余晖晒在我身上,暖暖的。那一瞬间,温哥华那种闲散的生活仿佛积累在一起突然拍打在我的心上。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老年人,每天在这个有雪山有大海的地方,每天遛狗、做饭、和朋友打打牌、陪陪小朋友。我想很多住在海外移民城市的人都有过相似的感觉。温哥华、墨尔本、Orange County,这些地方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养老院,整个城市与世无争的安坐在那里,和北京上海纽约这种分秒必争的地方形成最鲜明的对比。我也猜想很多中国人奋斗了一辈子就就是希望自己从中国这个压迫感过剩的社会里逃出来。但是在那个晚霞美如画的夏日傍晚,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逃出来。我才不到25岁,我要离开这个地方,我还想滚滚红尘,我还想做一些什么事情,我还想怎么样都好,但是我不想静止。我拿到job offer回国的时候,我也知道这不见得是一个多么好的选择,但是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迈出这一步,我才知道接下来一个新的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在旧的我身体里活活困死。回到问题上。我想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回首自己在学校里的日子,甚至是迈入社会的日子,最应该遗憾没有一开始就被告知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缺失。残酷的社会压力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的成功道路来获取社会资源,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动能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这些东西最终会决定你愿意为什么奋斗,最终会决定你对一份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最终会决定你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终会决定你人生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不见得立刻就有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问题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样子互为对照,去不断地追问,又不断地在追问后塑造。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会发生很多反复,你会不认识自己,也会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恐怕越早开始越好,因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去选择你是应当离

  6. 世界经济有可能去美元化吗

    David

    我发现很多人国人根本就没关心过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完全是凭自己的想象来构思宏大叙事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AE%8F%E5%A4%A7%E5%8F%99%E4%BA%8B&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在某些人的想象中,现在的世界美元是世界货币,各国都得用美元,于是美元可以随时印钱去换各国的实体产品,真是不公平啊不公平,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不一起起来推翻美元霸权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7%BE%8E%E5%85%83%E9%9C%B8%E6%9D%83&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可是实际上呢,世界上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国际货币美元, 在欧元之前,世界的国际货币是美元,德国马克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BE%B7%E5%9B%BD%E9%A9%AC%E5%85%8B&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英镑,日元,法国法郎,瑞士法郎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7%91%9E%E5%A3%AB%E6%B3%95%E9%83%8E&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等,美元在世界交易货币以及储备货币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82%A8%E5%A4%87%E8%B4%A7%E5%B8%81&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中的比例大约就是60%多点,后来欧元出现,替换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等货币。 于是国际货币变为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等。美元在国际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中依旧是大体60%多。而且这个比例是在不断浮动的,2021年,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之占58%。而曾经美元最高是占到过百分之七八十的,大部分时间是百分之六十多。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不喜欢美元,那就换一个嘛,真要去换欧元,换英镑也没啥做不到的。你在一笔交易里采用其它货币结算会让美国巡航导弹打过来么? 这种笑话还是不要扯的好,美元在国际上的比例波动大半个世纪了,啥时候美国干预这个了?那么既然不是被美国大兵用枪顶着头必须用美元, 世界各国为什么还是更倾向于用美元呢?那是因为美元体系是美国人打造的一个世界上最安全也是最低交易成本的货币体系,首先,美国严格的央行和财政部的隔离制度=====确保了货币发行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8%B4%A7%E5%B8%81%E5%8F%91%E8%A1%8C&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的严格自律,事实上美国200多年里的货币发行有据可查十分谨慎,也因此美元的币值十分稳定,1980年代一架F15战斗机接近3000万美元,现在一架F35战斗机也不过8000万美元,这都快40年过去了, 1980年代在中国的3000块钱是什么概念?币值稳定了,货币的交易的长期风险成本就大降,你可以进行长线投资也可以精确计算收益和风险。其次,美国有庞大,规范,开放,安全的二级国债市场,你出口商品到美国拿到了美元,暂时没处放,就去买美国国债,世界上最保值的投资,想买3个月,半年,一年的短期国债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7%9F%AD%E6%9C%9F%E5%9B%BD%E5%80%BA&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或者5年10年的长期国债,随便,买了后定时准点收取利息,不想持有的时候就去二级市场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4%BA%8C%E7%BA%A7%E5%B8%82%E5%9C%BA&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卖出变现,200多年来没有任何一笔投资者的国债被拖欠利息,更不要说本金,第三,美国经济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7%BE%8E%E5%9B%BD%E7%BB%8F%E6%B5%8E&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规模足够巨大,制度足够规范,有足够的投资渠道,拿着美元想做一些美元投资也是很方便的,第四,美国提供了世界上最主要的高科技高品质产品。各个国家拿到美元不愁找不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事实上你用不着美元肯定很多国家也想要,美元永远不会砸在手里第五,美国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每一笔单据的查核追踪,每一个公司和国家的信用评估,作为和国家和公司或个人,谁不希望自己的资本是有保障的?第六,美元的母国美国是一个海洋法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6%B5%B7%E6%B4%8B%E6%B3%95&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体系国家, 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都是海洋法体系,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 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很强,但是其法兰克福和东京的全球金融影响力都有限。为什么会这样,有时间了再相信谈。当然,还有全球石油等大宗商品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5%A4%A7%E5%AE%97%E5%95%86%E5%93%81&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的交易体系的支撑等,这些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国家可以靠增发货币,推高通胀来集中资源用于某些经济发展或军事等领域,只有美国是坚定的回避这种方式,而美国维持了这样稳定高效的货币体系,受益者除了美国还有全球,有些人整天嚷嚷美国什么铸币税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9%93%B8%E5%B8%81%E7%A8%8E&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说的好像用了美元就是美国欠了自己的,是被美国吸血了,那好,退出美元体系啊,看看这样的话对外经济贸易运行成本会高到什么程度。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元体系或许会有所削弱,但是想完全颠覆,替换,是不可能的。一个简单的问题? 哪种货币来替换美元?看到下面有不少人提了不少问题,我在这里有时间了就来逐个回答一下首先谈谈所谓美国“滥发货币“问题不止一个人在回复里提到这个事,就是说自从疫情开始以来,美国政府疯狂发钱,几年里数额已经达到10万亿之巨,这还不是核动力印钞机疯狂印钱么,说好的严格自律呢?那么我们不妨问一个问题: 如果是政府可以开动印钞机印钱,那么这个政府会因此而欠债么?比如说政府要给自己人发工资,还差1万亿,于是告诉央行赶紧给我印1万亿拿来发钱,钱印出来了发下去了,政府会欠谁的钱呢?政府会很舒服,但民间社会会很不舒服,因为这1万亿没有任何价值的货币涌入市场,立即就会带来相应的货币贬值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8%B4%A7%E5%B8%81%E8%B4%AC%E5%80%BC&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但是我说了,美国政府是管不了央行的,白宫只能和美联储商量货币政策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8%B4%A7%E5%B8%81%E6%94%BF%E7%AD%96&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至于说印钱那是绝对不可能,那么政府的钱不够了该怎么办,当然是借债了。 所以这几年美国每年几万亿的财政赤字,相应的国债的规模也是每年几万亿的上升。用发国债借来的钱第一是要支付利息的,所以国际和国内的投资者才会买,买了国债是要赚利息的。因此美国政府以赤字花的钱和税收一样都是现实存在的钱,区别就是收的税是按照游戏规则老百姓必须上缴的,政府不需要给利息,而国债是政府向老百姓借的,需要付利息并保证本金到期再还给老百姓。所以这些年虽然美国向民间发钱很厉害,但是这些钱都是向投资者借来的,和政府开动印钞机完全是两码事。在这里顺便问一句,那些看到本文立即就暴跳如雷谩骂群嘲的, 你们真的对这个问题做过了解b么?还是看了几个抖音号地摊文就觉得真理尽在掌握了?然后我们再来谈谈QE,也就是量化宽松ahttps://zhida.zhihu.com/search?q=%E9%87%8F%E5%8C%96%E5%AE%BD%E6%9D%BE&zhida_source=entity&is_preview=1前面我们说了,美国是财政部和央行之间有防火墙,互相之间是完全独立的政策实体,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上一段我们说了美国为了度过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依靠借债发钱的方式来搭一座桥,让社会从自己身上踩过去,平稳的走到疫情后时代。因为财政部管不了印钞机,缺钱只能借。那么央行是可以管印钞机的, 央行有没有印钞的行径呢? 还真有,QE就是。当年

搜索 | 十里山路不换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