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对逃港群众的帮助
作者: 子易
发布于:
最后更新: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author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只能被放血割肉的键盘二流子牛马们,就别搁这赛博吹牛逼什么“格局”“前瞻性”了。
另外说一句,舔狗牛马们不知道什么是“华山救亲”吧?也不知道为啥金庸能写出《要裤子不要核子》这篇文章吧?
因为金庸亲眼见证了逃港潮,且金庸领导下的《明报》,不仅见证、报道了逃港潮,而且作为媒体怀着极大地人文关怀参与其中,《明报》报馆还作为救援物资中心被使用,为内地逃港群众提供了多方面助力。
比知乎上这些赛博吹牛逼的牛马舔狗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牛马舔狗们这么有前瞻性、这么能吹牛逼,建议回到1962年的广东——千万别要裤子,千万不要逃港,千万要坚持忠诚和热血,把那些逃港的老百姓们拍死在沙滩上。
1959年,金庸创立《明报》,仅仅过了三年,1962年,广东“逃港潮”5月起达至高峰。5月13日,沙湾一天就有逃港群众4000余人,最终造就了一个月最多有十多万人逃往香港的盛况。
不仅广东本地,当时全国各地不少民众,都纷纷来到广东试图逃港。
从5月22日至7月8日止,共有十万多人涌入深圳,51395名来自全国 12个省,62个县市的外逃未遂人员被收容遣返。
而且不只是老百姓。
6月19日,东莞县委发出指示,对参与外流的〇〇〇〇〇〇、〇〇一律开除公职,是〇〇的一律开除〇籍;对参与外流的〇〇〇〇〇〇,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停止职务的处分。
5月14日,因逃港群众实在太多,香港当局放弃了对其的安置,决定“即捕即遣”。
数万名逃港群众跑到香港上水华山,期盼亲友的救援。
在香港当局遣返大陆逃港群众的过程中,数万名香港市民手持饼干、面包等食物纷纷“迎接”,甚至有数百名香港群众冲过去躺在马路上阻拦车队,帮助大陆逃港群众离车逃跑。
这一过程中,《明报》怀着极大地勇气和人文关怀,率先对逃港潮进行追踪报道。
从5月8日开始,明报开始零星的试探着报道难民潮。而5月11日起,下定决心的金庸几乎派出所有记者——到
并在5月15日发布第一篇社评:
《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开辟专栏,发起为内地逃港同胞募捐活动,明报报馆还一度作为救援中心被使用。
响应《明报》的呼吁,宗教团体、同乡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共同发起“援助有困难的人民”行动。香港市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救助来自内地的同胞,前后共有十几万人次,送衣、送食、送水到逃港同胞集中的上水华山。市民还用各种方法保护华山上之亲友,包括接走、匿藏家中或市区。香港市民这次对内地逃港同胞的慷慨救援,史称“华山救亲”。期间,《明报》报馆曾一度成为救援物资中心。
1967年,〇〇的风暴影响到香港,形成“六七风暴”。
金庸在当时支持香港当局,被香港〇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8月24日,香港商业电台著名男播音员
这一形势下,金庸着手《笑傲江湖》的创作。
后来金庸接受访谈时,谈到《笑傲江湖》的创作,也提到:
我每天从各种途径了解关注大陆发生的一切,那种最丑陋的事在上演……写小说的时候,总想静下来,但可能是我下笔时控制不住自己,把这种情绪和思考流露于笔端。
这问题底下有个回答搁那信誓旦旦地:
古往今来,搞政治的大抵分两种。一种醉心政治斗争争夺权力,但是对民众有基本的底线,会维持秩序,是为正派。另外一种一样醉心于政治斗争争夺权力,但是对手下鱼肉百姓毫无约束,甚至自己是带头的,是为魔教。
属于对笑傲江湖映射的两派是哪两个派都没搞明白,就搁那凭空幻想和意淫了。
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写《笑傲江湖》那几年,〇〇的〇〇〇〇夺权斗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〇〇派和〇〇派为了争权夺利
作者: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