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制的发展
作者: 江畔何人初见月
发布于:
最后更新: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author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一.秦制是不是实质存在,是不是秦灭亡了就成了伪概念:
认为秦制在秦朝灭亡后就不存在的人,是连基础的历史素养都没有。事实上“周秦制”之争,几千年一直存在,但凡真的认真读过历史材料,都会知道古代“王道”这个词,指的就是周政,“霸道”指的就是秦政。
比如汉宣帝曰:
“汉家自有制度,以王霸之道杂之,岂能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再比如:
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理而不能。——《贞观政要》
再比如:
秦之法,皆尊君卑臣之法,故后世不肯变。——朱熹
再比如:
古者(周)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於古(周);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於古(周)。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再比如: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谭嗣同
再比如:
三章之后,仍是秦法、仍有族诛。法三章者,话一句耳。——鲁迅
当然史料更是清楚明确的记载,汉律就是秦律:
《汉书·刑法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而现代学者的研究和考古发现,更是一致认为秦汉之律制,皆一脉相承:
钱穆:汉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旧。
侯外庐
高敏:汉初法律全部承秦。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历朝历代王侯将相皆认为本朝是秦制,偏偏现代网友说:“秦制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目田自创的靶子”。
二.秦制和周制,更具象化的思想和政策是什么?
可能最大众化印象的区别是:周制是分封制,秦制是郡县制。
但实质上远不是这样,这只是最表象的区分,周秦制最根本的区别是:周制(王道)是保民而王、民富则国强、王在礼下。秦制(霸道)是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周制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尚书》
秦制思想: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周秦制的一切后续政策、思想的区别都是建立在这两点根本上的不同。
1.比如最容易量化的一点、也是秦制存在且持续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古代民众最恐惧的政策:徭役,周是一年最多三天,而秦是一年至少三十天,算上各种加役,秦之后比之前,对民众的压迫和博学足足多了三十倍,自秦建立后一直持续两千年:
周时期:
用民之力,岁不得三日。—《礼记—王制》
而在秦汉始,就开始是:
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於古(周);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於古(周)。——董仲舒
2.再比如拿民众的参政权和言论自由举例:
①周的乡校,会被专门拿出来当做供民众议论、商讨国家政策: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於乡校以论执政。”
②周王室会派采诗官去民间采访,收集民间怨气、疾苦,然后加以改良,采诗官相当于官方记者,而这就是所有诗词文化的源头:《诗经》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周)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食货志》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献於天子。”采诗,谓采取怨刺之诗也。
③周王室之上,还有《周礼》和万民大会、地方上还有国人大会、权力大到可以废立天子:
《周礼·
《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条:“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
事实上《周礼》的作用就是宪法,在周代是“王在法下”的,而且这并非是一张废纸,而是确实有废立天子的实例,这一点考古已经证明了。
清华简《系年》: 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
因此周本质上是一个“宪政”国家,是一个明显的“民主共和体系”,事实上中文“共和国”一词就是源自周制,“共和”指的就是周制。
所以周的真面目其实是一个“宪政民主的联邦共和国”,而非大众刻板印象认为的周是一个依然是君主制为主的,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分封贵族社会。
事实上周的官方思想和政策,皆为伸张民权抑制君权:
《尚书》: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言周为奴隶社会或贵族社会,是因为政治需求篡改史观:

而介绍秦制相关政策就很简单:就是不允许民众议政,夸也不行,夸也要判刑。
3.周对商人、科技是扶持的,其实商人和工匠在周地位很高,因为这两个群体基本集中在城市,在周叫“国人”,而国人是有极大参政权的,而与此同时,付出的义务就是他们是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居住在城市之外的叫“野人”,野人没有国人这么大的参政权,多以农民为主,但野人自己的权利是,不用参军,且徭役也只有三天。
所以在周代,商人、手工业者、文艺创作者等市民阶级发展的十分迅猛、因此周的文化、科技、经济是全面快速发展的: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炼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周礼》
《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而秦对军队和农业是扶持的,对其他一切,如商人、工匠等市民阶级都是进行压迫、打压的。打压市民阶级、将社会扁平化,追求“利出一孔”、扩大君权这是秦制社会的典型特征。很多朝代都得以延续:
比如汉:
“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商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再比如明的“种姓制”和“贱籍”制,就是明显秦制发展到高峰的体现: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匠户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二类。匠户在身份上仍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
贱籍社会地位最低,贱籍世代相传,不得改变,不得参加科举,不能做官,不许购置土地产业,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永世不得翻身。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山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户、浙江九姓渔船、安徽的伴当、世仆、江苏丐户等。
其实就是和种姓制度一样,祖上是什么职业,就必须从事什么职业,祖上贱籍,后代永世贱籍。永远不得翻身。
三.周制是不是必然发展成秦制,两者只是继承发展关系?
答案是,风马牛不相及。
秦和周完全是两套思想、两套逻辑、两套政策。
这一点,秦制的始祖商鞅自己就明白的很: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周政)
【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商鞅给秦孝公治理国家的上上策就是用周政,奈何秦孝公为了集中皇权、且急于求成听不进去,商鞅无奈才推出这套下下策的战时体系,然后商鞅还又强调一遍【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至于所谓的“历史发展趋势本来就越来越集权,周只是没有能力再进一步集权”这一套说辞,更是但凡稍微研究过周代历史的人都能笑出声,事实是周公想的话,废了成王,让诸侯功臣排队来挨个领刀子,当个周始皇轻而易举,你知道一口气解决殷商东军+三监+东夷17国、制礼作乐开创文明是什么概念吗?周夷王作为第九代君主都能随意杀齐哀公这种大国诸侯,竟然有人认为周公无法更近一步中央集权。
所以这种思想误区导致了一个很离谱的情况的就是,网友总喜欢随便拿一个所谓的封建制国家就说这是周制,什么德川幕府是世界上和周制最像的政体、朝鲜李朝是正宗的周制这种黑人问号言论都出来了。
但这种思想是及其机械的,事实上“分封制”本身只是一种方法,只是周人实现自己价值观和目的的一个工具,周人的价值观就是“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就是“敬天保民”、就是“以德治国”、就是“提高民权,限制贵族和君权”。
为了达成周人的目的,所以周人才采用了分封制这一方法而已,而不是周这个政体的第一性是“分封制”,周人采用的方法多了去了,为什么有些人就揪住“分封制”、“宗法制”不放呢?
周政体的第一性质在于“宪政共和”,而非分封和周礼,分封及周礼的本质是服务于宪政共和的工具,周人的价值观是民大于大于周礼大于周王室,所谓“以德治国”本质上是为了民服务,换言之,周礼的本质意义是周王室为了对贵族进行道德观的培养和行为的约束,而不是培养出一个只会剥削的土皇帝。
再次,周对比商来说,是更集权的吗?当然没有,现在人觉得周比商集权,是因为周的疆域远比商大,认为周的诸侯是明显臣属于周天子,而相比起来,比如东夷、周人想对来说明显不怎么听商王的话。但这是因为,东夷、周人等本来就不属于商国,只是附庸于商国而已,更对商人没有民族认同。商人和其他部族的关系,其实说白了就是类似明朝和朝鲜、唐朝和日本的关系而已,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
而在商国内部,其实能制衡商王的也只有大祭司,远不如周有万民大会、国人大会、周礼、诸侯、贵族一起制衡周王,事实当然是商远比周更君权化。“历史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集权”更是子虚乌有,比如晋隋唐宋就远没有秦汉集权。但唐宋科技、文化、经济成就均是中国古代的巅峰。
比如李世民在留下相当于遗言的《帝范》里明确颂周而批秦汉,说道:
昔周之兴也,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汉初定关中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
终其一生都在推广儒学:
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而且李世民推广的是周代真正儒学,而非汉武帝名为独尊儒术,实则是儒皮法骨。比如李世民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有很多孟子的话,而众所周知孟子是中国最绝对的反君权重民权的思想家:
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再比如李世民对法律的看法: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
而从底层出生的皇帝朱元璋对法律的看法是:
法者,防民之具,辅助之术耳。
而在《贞观政要》里,李世民君臣也对前代总结到:
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理而不能。
《贞观政要》里,李世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方式,也完全从逻辑上否定了秦制的思路,提倡高度社会分工与自治:
【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而唐朝灭亡后,历经过“藩镇割据”后,又掀起了“反思周制,崇尚秦制”的思潮,才又开始了“反周制复秦制的历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个敢给秦始皇反案的学术著作 (虽然仍是贬多余褒)。
四、那为什么秦制取代了周制?
1.首先要说的是,秦再怎么也是诸夏之一,也就是说,秦并非一开始就实行秦制,而是用周制发展了数百年才开始用秦制,且秦和其他诸夏是科技共享的,真正从头到尾用秦制的是匈奴、诸夷等被诸夏消灭在历史长河的部落部族。秦用周制发展、享受了高等文明的科技、文化,再用秦制提高组织力,当然会显得更强。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周朝800年而亡,秦朝10几年而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更别说周直到最后都不是被老百姓推翻的,而秦十几年就全国所有阶级大起义。
2.秦制也未完全取代周制,至少华夏文明的根基:3000年文脉、文化、风骨、礼仪风俗、衣冠建筑形制仍然是周的遗产。且也有皇帝在去秦复周,如汉文帝、汉惠帝、唐太宗、北魏孝文帝、汉光武帝等。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周政是不断在挣扎、博弈的,比如唐就是一个周>秦的朝代,一直延续到宋朝中叶才又开始逐渐秦占上风。
五、秦律从来没有真正落实过,仅存在于纸面上?
拿秦始皇受到刺杀找不到人、项梁等六国贵族成为郡守座上宾来论证秦律没有在地方上真正实行是典型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按这种逻辑,我也可以拿1648年8月26日,巴黎爆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者一夜之间就筑起了1200个街垒,他们用“福隆德”射击马扎然拥护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发了反政府的起义。1648年10月,国王路易十四从京城出走。来论证当时法国也不是君权社会了。按这种逻辑整个人类都没有君权社会。
如果秦律真的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贯彻,何以“县杀县令、郡杀郡守、天下赢粮而景从”爆发全国所有阶层联合大起义来推翻秦制?天下老百姓闲出鸟了?
六、现代国家比古代更秦制?英国是欧洲最秦制的国家?
英国自有历史的6世纪,就有贤人会议。贤人会议职权范围广泛。首先,参与国家内外的重大决策,有权废黜或拥立国王。例如757年,韦塞克斯的希格伯特因违反习惯法被夺去王位;774年,诺森布里亚国王阿尔莱德因行为不轨被废,另选塞尔莱德为王。第二,贤人会议享有司法权,有权审理各种案件,其判决是集体决议的结果,国王也无权变更。
贤人会议天生具有代表氏族贵族的利益来遏制王权膨胀的性质,是早期英国贵族与王权斗争的主要形式,并且事实上使得国王暂时没有获得其在11世纪后期才拥有的地位和威望。即便著名国王的艾尔弗雷德也不得不经常召开贤人会议听取贵族们的意见。诺曼征服后,威廉一世急切的举行充满君权神授色彩的涂油加冕典礼,以向世人表示“通过涂油加冕典礼,‘蛮族’政权的国王们不再仅仅是日耳曼原始部落的军事首领,不再是可以随意被贵族组成的‘贤人会议’束缚、废黜、甚至处死的部落领袖,而是代表上帝行使国家政治统治权威的神圣尊严的基督教国王了”。
一直到11世纪的诺曼征服后,英国才被迫进入“君主分封制”的中世纪了,威廉一世的法令被称为“末日审判书”,可想而知在英国人心理,这个打进来的法国蛮子代表的是啥,绝对不是什么正面历史形象,所以拿威廉一世来证明英国历史发展趋势也是“秦制”的,和拿元来代表中国是一个概念,真的不是在搞笑吗?
而且不久之后,13世纪初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王(1199—1216在位)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该文件把王权限制在了法律之下,确立了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的原则。
主要内容是保障了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利益,限制了王权。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保障贵族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放逐出境;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等。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
17世纪、1688年光荣革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8年10月,荷兰全国各大城市所有的港口,码头和主要街道,只要是能引人注目的地方,都贴满了揭露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的反动统治,以及奥兰治亲王威廉的宣言等五颜六色的宣传品。这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攻势,正在这里全面展开。
《权利法案》规定: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事实上,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废除君权、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也是最早工业革命、也是议会制度执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与君权抗争时间最长的国家、最早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某些拿一些个别英王集权的小故事,而否定英国整个上千年一直努力抗争王权的历史,如此颠倒黑白是什么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说法国、意大利等其他国家的也是同理,他们眼里永远看不到法国大革命、思想启蒙运动、自由法国这些与王权斗争的血泪抗争史,只能看到一个路易十四。
至于说现代国家都是秦制就更幽默了,事实上所有大型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地方官、地方议会选举制,也就是地方民众自己票选、选举出来地方官和地方议会的议员,只有国土面积特别小的发达国家才是中央直接指派。这是哪门子秦制?请问古代哪个朝代可以票选皇帝和郡守、县令的?更别说光中央是总统选举制,且国会、上下议院、法院还并不听总统的,这又是哪门子秦制?
其次,欧美国家大多连身份证和户口本都没有(即使有也不是强制的),比如英美甚至要拿驾照来证明身份,这又是哪个位面的秦制?
作者:江畔何人初见月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