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在过去领先全球了吗
作者: 高天流云
发布于:
最后更新: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author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这是一种误解。中国古代领先的主要是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其他方面并不领先。
相反,在宫廷制度、科技、教育、百姓生活水平方面长期落后于西欧。
一、拿最残忍的殉葬制度来说
古希腊、古罗马都没有殉葬制,欧洲中世纪时代更加没有,而我国历史则是比比皆是,直到明代。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下令后宫陪葬,多达177人。
荀子曾激烈批判这种殉葬行为,说“杀生而送死谓之贼”。
秦汉时代皆有殉葬,汉景帝有著名的殉葬“万人坑”,至汉代结束,始彻底废除殉葬。
但到了明太祖又开始“返祖”。
公元1398年五月,临终之前,明太祖发布最后一道命令“责殉诸妃”,有妃子近四十人为其殉葬。
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明成祖效法他爹,命宫人三十人为其殉葬。
史载:太监把这些宫人带到大殿内,大殿之中,已经摆好了三十多张小木床,梁上吊下来三十条结实的绳子,末端都打好了结。
宫人们被带进来后,一看这场景,全都“哭声震殿阁”,有些人直接晕倒在地。最后全部被勒死。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欧洲贵族用于陪葬的主要是车马、器皿和各种道具。
到了中世纪,欧洲在基督教的传统下,殉葬制度更加不可能。人家讲究的是死后人人平等进天堂。
二、教育水平
在 11~12 世纪(相当于我国宋代),欧洲的公立或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学校的兴起,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科技教育的蓬勃发展。
11世纪后期,意大利的波朗尼亚法律学校改变为一所多科性的学府,成了中世纪时期的第一所大学。
随后,欧洲各地涌现出许多大学。
如巴黎大学创立于1160年;英国牛津大学创立于1167年;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
到了13世纪,北欧已有5所名牌大学,除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以外,还有奥尔良大学、昂热大学。
这一时期,法国有3所大学,意大利有11所大学,西班牙有3所大学。
到中世纪末,欧洲已有近80所大学。
这些大学开设的课程,有的偏重于人文科学,有的偏重于自然科学。
但系科的划分,没有近代那样严格,主要有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法律、医学等。
这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三、科技人文
因为有欧几里得、帕波斯等数学家、力学家在理论上的突破,古欧洲的建筑科学远比东方世界发达。
今天,我们的城市建筑,其建筑学的源头全部来自于古罗马,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学理论,都延续至今。
公元十四世纪(相当于我国明代),欧洲正式进入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时代。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
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了医学巨著——《人体结构》。
1578年,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出版《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表《新天文学》和《世界的谐和》,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1628年,英国解剖学家哈维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
1636年,数学家费马建立了求切线,对微积分做出了重大贡献。
1637年,笛卡尔成功地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1687年,牛顿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正式提出了牛顿定律。
同时期,明王朝建立,明太祖确立了“八股取士”制度。
严格规定,所有考试内容只能从《四书五经》中选择,严禁个人发挥,就连格式也必须是“八股”!
清代的文字狱更是大名鼎鼎。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城市广场

古罗马市民公寓

汉代民居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始建于1065年

威斯敏斯特教堂穹顶

天坛
四、百姓生活水平
先来看看“强汉”。
汉代,百姓要交“口赋”,即人头税。
人头税一般是7岁开始交,至汉武帝时改为3岁,再加上各种其他的农业税和徭役、兵役。
导致民不聊生——普遍的杀婴现象。
《汉书贡禹传》: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杀。
《后汉书》:小民困贫,多不养子,彪严为其制,与杀人同罪。
宋代,农民更加穷苦。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说过:“四民之中,为农最苦。”
宋代的赋税极其沉重,宋朝农民的赋税主要有“田赋、各种杂税、身丁税、科率、和籴、和买”等。
宋朝农民要劳作、要吃穿,他们更要拿着自己的收入去填满乡绅富豪、贪官污吏的口袋。
所以才有宋代文人笔下的:“匍匐孩提童,伛偻百岁翁。饥妇更啾唧,黧面头蓬蓬。”
再来看看明代: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明代郑廉《豫变纪略》。
单从文字看,就知道讲的是朝廷加给老百姓身上的经济负担很重,搞得民不聊生了。
即使在丰收的年份,明代的自耕农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中有如下记载:
“织妇拖冻龟手不顾,匹夫怀饥,奔走长路,持卤莽者以入市,恐精粗之不中数。”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数不胜数,远远多于欧洲中世纪——
根据《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的统计,在宋朝的统治时间内,一共爆发了433起农民起义,相当于平均每年约1.36起。
依据《中国通史》的统计分析,明代的农民起义高达三千多起。
明初,朱元璋执政的洪武时期就大概有一百起:
例如洪武三年的泉州市起义,洪武四年的阳山起义,洪武五年的汕头起义,洪武六年的罗田起义,洪武七年的儋州起义,洪武八年的桂平瑶民起义,洪武九年的八寨起义,洪武十年的古田起义……
反观欧洲中世纪百姓生活:
毫无疑问,即使在14世纪以前,欧洲农民生活都要比中国农民好。
14世纪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欧洲农村穷寡妇吃的是黑面包与牛奶,有时也吃一点烤肉和一两只鸡蛋。
进入15世纪以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英国农民的饮食结构发生巨变(农业生产率提高主要得益于畜牧、养殖技术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
1、酒水增多,酒的消费成为大众饮食的一部分。
农民可以定期喝到啤酒,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17世纪的英国乡间,平均每80个人就有一家酒馆。
2、糖也是迅速增加的大众消费品之一。
17世纪末,英格兰已建有50家糖厂,供本国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到德意志和北欧。
3、肉食也明显增多。
1745年,据记载,汉普郡农场雇工一日三餐的菜单如下:
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
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
晚饭是面包和奶酪。
换言之,中世纪晚期,英国底层农民已经告别了糊口经济,过上了温饱生活。
想想看,东方古国底层人民吃饱饭到了什么年代!
以上摘自:《中世纪英国农民生活水平再认识》(作者徐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


丰收的欧洲古代农妇
五、太监和后宫
再来看看宫廷制度。
欧洲古代是没有一夫多妻这种事情存在的。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中世纪,欧洲始终是一夫一妻。
反观东方,晋武帝司马炎后宫5000多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据《新唐书》的记载,当时唐玄宗后宫中的宫女数量一度超过了四万人。
导致唐玄宗挑选侍寝嫔妃都出现了选择性困难,从而发明出了“蝶幸之法”:
令后宫女子们在门前栽花,玄宗自己则追着蝴蝶游走,蝴蝶落在谁的门前,当晚便留宿在该嫔妃处。
明嘉靖帝后宫中正式册封的妃子不下80人,至于宫女多达几千人。
还有太监这个特色。
太监盛行于古代东方,在奥斯曼土耳其和拜占庭帝国当中也存在。
在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则没有这个职业。
尽管古代欧洲有君主为了炫耀会从土耳其或拜占庭买几个伶人,但从未如东方世界那样形成大规模的宫廷制度。
从秦开始,历朝历代都有非常著名的太监干政,甚至是太监治国。
明代,太监数量达到最高峰,根据《东华录》记载,达到空前绝后的10万人。
“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东华录》
多惨啊!为了生存,跑去当太监、宫女,结果最后还是吃不起饭,活活饿死!
清代,至溥仪退位时,宫中仍有一千多名太监。
六、事实上,公元1500年之后的500多年里,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
比如集成电路、芯片、数控系统;
比如,最基础的CAD、3DMAX、PHOTOSHOP、WINDOWS系统、安卓、苹果等操作系统;
比如计算机、发动机、机床等等……
再通俗一点——你家里的电灯、电话、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于盖楼的钢筋混凝土、柏油马路、汽车火车飞机,乃至于你身上穿的衣服布料样式、手机、手表、眼镜等等,哪一样不是从西方来的呢??

就连这个也是
如果不服也没关系,可以马上把家里这一切都“统统清除”,扔掉手机、砸了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车一定不能要……
从楼房里搬出来,找块地,盖个茅草屋,穿上土布织的长袍(需要先学习怎么织土布,还有怎么制作古式染料),搭个灶台拾点柴火,开始吧……
对了,出远门一定要步行或骑马!
中华文明在过去为什么能够领先全球? - 高天流云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0981578/answer/2819150533